星期六, 三月 16, 2002

马哈迪最放不下的就是历史的评价

一个国家领袖,名有了,钱也有了,权时时在手,最高位子更坐了几十年了,还有什么没尝过?还有什么放不下?

(一) 子孙
(二)历史评价

谈到首相为子孙过度的"操心",想必大家(知情者)都会会心一笑。

而,谈到历史评价,讨厌马哈迪或与他有怨的人,也许会痛快的骂马哈迪活该(除了安华,因为这一个笑马哈迪代价未免太大了吧!);但看过马哈迪叱吒风云数十载的人们却不免为他感到嘘唏。

90年代初期,国家经济一片大好,国誉也日渐抬头,马哈迪更信心满溢的订下2020年宏愿。当时,如果你问我该如何评定马哈迪的功过(如果当时的我已经懂事),我会告诉你他的功将近10分,而他的过将会被官方历史诠释为0;而一般民间野史也只会轻轻带过。

一个人独自得意得太久,有时会感到过意不去,想帮帮身边的人。而最靠近的,当然就是亲朋戚友。

一个人事业有成(尤其是涉及群众的大业),并持续一帆风顺,就会有"知天命"之感,越发觉得自己伟大,越发觉得自己的无可替代(尤其被人或某些单位吹捧之后)。

一个人的成就,大多都是在初始时老实苦干达成的。过后的伟绩,大半是前头苦功扎下的基石,再不然就是拜身为领袖身份之便,个人独领群体功劳,实质的功绩并没有想像中大。

对身旁的人帮得太久、太多,又开始担心他们日后能否在没有自己资助的情况下独立过活。这一来,又开始为他们筹划日后生计。

一个人"伟大"得太久,会开始担心以后的继承人不如自己伟大,处事没有自己的老练,自己三两下子就搞定的事儿,为何他们总扭扭捏捏的亦步亦趋。没有自己顾着,那些后进臭仔子行吗?


然而,一个人再如何信心爆棚,再如何自命不凡,也总会有顾忌的时候。

只要是人嘛,就会有人性。而人性,必然充满弱点。马哈迪不怕揭露(也不介意显露)人性的堕落,因为他拥有超凡的刚毅和能耐,来震慑每双试图窥探其弱点的眼神。 他不刻意掩盖(虽然媒体常不经意的帮其掩盖),却巧妙的隐藏了他的人性脆弱。 更贴切的说,他总有办法让政敌和批评者在他面前显得脆弱、无助。这世界的任何现象都是相对的。当你的对手比你脆弱时,你就显得坚强。马哈迪可怕的地方就是,他让每个坚强的对手突然在他面前崩溃的手段。

马哈迪只怕安华,因为安华洞悉他的心态和手段。

知父莫若子。在政治上 ,他们曾情同父子,比亲生父子还亲。

现在,他对安华当然还有顾忌。但,关在牢里的安华总比活生生站在其面前的安华安全。

安华事件暂时平息之后,据说他也成功"安顿了子孙"。

如今,马哈迪唯一的顾忌便是历史评价。

他缺乏安全感。

与其说他希望国阵继续执政,倒不如更贴切的说他怕替阵当权 。

因为,他知道一旦政敌执政,不只意味着政权的易手,也意味着历史诠释权的转让 。


到时,历史怎样评断他的功过,已非他所能掌握。

胜者为王,败者为寇。他知道他的弱点和过错,将赤裸裸的呈现在后代的教科书上,甚至,被进一步的夸大和丑化(对正常人来说,任何对自己"不友善"而自己又不赞同的负面批评就是丑化;当批评超乎自己的想像时,就叫做夸大。),他的功绩将被刻意的抹煞。虽然这也正是国阵和其前身联盟所擅长的,只不过轮到被宰割的角色对调罢了。

即使岁月再如何摧磨马哈迪的精神和体力(有些人说是健全的思考和判断能力),他依然不改其强悍的作风。这也是他经历了无数次风雨,仍足以屹立不倒的原因。

马哈迪尝试以双重保险来确保其正面的历史评价。

1。让对他绝对孝忠的人接班,并确保接班人所属的集团长久执政。
2。效仿林肯(能否与林肯相提并论另当别论),尝试在有生之年力挽狂澜,弥补或甚至消弭治国任内的重大过失。当然,偶尔也不忘发发"再造辉煌"的美梦。

(林肯因释放黑奴,而导致美国南部宣布脱离美国的决定,即使不能在其有生之年得以解决,也无损其道德形像,最多施政受到后人非道德性的批判,成为美国历届总统中不起眼的角色。这是因为林肯释放黑奴的政策被普遍视为从正义的角度出发。后来,他成功让美国重归统一,更为其功业增添"正义取得胜利"的戏剧性效果,为世人所津津乐道。

然而,马哈迪则不同。他普遍被认为在施政中渗入太多的私己利益考量,而造成马来西亚巨大的经济、政治、道德和法律结构性的摧毁,犯下了致命的道德与施政败笔。)

马哈迪当然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,可是他更明白如果无法在任内重整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经济(不到死命关头,好大喜功的政客永远不会在意不能以数据量化的政治、道德和法律),他的下场会象苏哈多一样。这也是他这样同情苏哈多,并惶惶不可终日的原因。

但,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(更何况他没有真正去谋事,只是守株待兔,等待经济好转)。国际经济象天气一样阴晴难测,今天专家说复苏在即,明天学者发出严厉警告,马哈迪也只能走一步,算一步了。而阿都拉(包括其他觊觎首相宝座的政客),也只好当一日副揆,发一日当正的梦了。

其实,马哈迪迟迟不愿退隐,并非他忘记了历史的教训。而是他太执着于历史的教训-- 见好就收。只是,他想 "见更好才收" 。

每一次你从跌倒爬起来过后,都会更坚强;可是人的一生,并非每一次的摔倒都有再来过的机会。上一次如果你是靠拐杖站起来的,这一次千万别连拐杖都丢了(尤其当你知道,身边的人已一一离开,再也没有人愿意搀扶你起来的时候)。

原稿发表于16-3-2002的《自由媒体》